承载历史,运城鼓楼奠定千年底蕴古韵_环球信息
在我国很多历史悠久的城市,比如北京、西安、南京等,都保存着鼓楼的遗址,这些建筑已然成为城市的标志之一,引得许多旅游者纷纷拍照打卡,因为鼓楼可以代表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资料图】
鼓楼源于隋朝,那时的鼓楼拥有独特价值——“报时”,所以又称钟鼓楼,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比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更有,如外族入侵,击鼓以示警报。同样朝中发生大事,也会通过钟鼓楼通知百姓。
直到明代末,随着欧洲的钟表传入我国,人们渐渐开始流行使用钟表,在民国初期,钟鼓楼报时功能淹没在了滚滚前行的历史中。
据清顺治期间《新修河东运司志》记载,明万历七年(1579)由河东巡盐御史房寰主持创建,清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间(1907~1908)进行重修。当时,耗银5000两,工期200多天。
史载,运城鼓楼位于市区老城东街与原鼓楼巷(现解放南路)交叉路口,是明清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原为四方形,上有两层,下有门洞,实在威武。鼓楼原为砖木混合建筑,通高24米,由砖石砌基座和木构楼阁组成,基座由青石砖砌成,十字门洞贯穿东南西北,基座上原建有重檐十字歇山顶木楼阁一座,1947年毁于战火,仅存砖砌基座,目前已完成复建工程。
“鼓、楼”二字蕴唐风宋韵
据介绍,鼓楼上的字由18K金箔特制,专邀运城著名漆画家黄山先生制作,工艺精湛,色彩明丽,夺人眼球。
首先,“鼓楼”两字。“鼓”字是采用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之侄颜南雯的字,其字雄浑朴茂,稳健高古,耐品耐看。“楼”字选用明代书画名家文征明,其字虽然没有颜体字那么雄浑,但是颇具晋唐风韵,稳健平和,与颜体字放在一起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十六小字出自柳宗元《晋问》
除了“鼓楼”二字外,楼上还有16个字,分布于楼的东、西、南、北四面,内容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在《晋问》中写河东盐的名句:“西入(出)秦陇,南达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描述河东池盐当年远销各地的盛况,与盐运之城的标志性建筑也很是吻合。
四方门洞牌匾寓意吉祥
鼓楼基座东西南北四个门洞上方的石牌匾上也各有两个字,分别是:东“放晓”、西“留晖”、南“聚宝”、北“迎渠”。望文生义:东边迎着日出,每天看天色放明大亮;西边望晚霞满天,留住脉脉斜晖;南边是天宝盐池、财富之源,因而称聚宝;北边俯瞰姚暹渠,对这穿城而过的涓涓流水是欣然喜悦的,是为迎渠。
真可谓字以楼传,楼以字文,楼字相映生辉,风景即成。
鼓楼是运城城市文化地标,也有过不同凡响的历史。蒲剧泰斗阎逢春先生曾在鼓楼巷住过;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登过鼓楼。据史料记载,白石老人上鼓楼时,身着麻衣,脚登木屐,仙风道骨,风采不凡;著名作家丁玲,1937年应抗日军政大学众学生的邀请,登上鼓楼,用报纸作话筒,向运城的学子们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鼓楼像一位饱经霜雪的智者,蹲在城市的一角,见证了运城的人文历史嬗变,见证了运城盐文化千百年来的辉煌文明史。将河东绵延磅礴的史诗文明向一代代娓娓道来。
来源:平陆人文纪念园
原标题:承载河东历史,运城鼓楼奠定古城千年底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