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周期会延迟,但不会缺席(一)|世界时讯
前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第二届蛋先生粉丝交流会 ”于4月15日在凤凰古城圆满落幕!本次会议是一场有关蛋价的专业研讨会,会议采用邀请制,汇集了100多名中国鸡蛋贸易圈的精英,囊括了各大产区有定价权、有影响力的贸易商,是近年来鸡蛋贸易圈规格最高的一次会议。
会议针对23-24年度蛋价走势展开了深入探讨,通过 闫铁山先生、老井先生、黑山勇哥、蛋先生 等四场高水平演讲和广泛交流,大家对未来行情形成一定共识,对未来风险做了充分评估。
蛋先生在会上做了《 蛋周期会延长,但不会缺席》 的主题演讲,获得了参会者的高度认同,现将演讲稿分三期发布分享给大家。
部分朋友因赶车未参加合影
蛋周期会延迟,但不会缺席(一)
一,蛋价运行的底层逻辑
蛋价绝非一句“供需决定”就能解释清楚的,比如今年一季度产区均价创历史新高,而存栏肯定不是同期最低的,消费也不是同期最旺的。分析蛋价首先要明确周期,个人总结为: 短期看蛋商,年内看供需,长期看成本和货币 。
1,短期蛋价由蛋商主导 ,由各地有定价权的贸易商根据各自走货情况决定。红蛋最具影响力的无疑是北京贸易商,粉蛋依然看河北,不过湖北的影响力也在逐年增强。另外广东、上海等销区大贸易商对全国蛋价也有一定发言权。
2,年内蛋价由蛋周期和季节性消费规律共振决定 ,蛋周期期决定了当年的存栏水平,也就决定了当年蛋价的波动区间,而年内的波动节奏则遵循着季节性规律。蛋周期和季节性消费规律反应了鸡蛋市场供需两端的变化,是年内蛋价运行的底层逻辑。
这些年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频发,一定程度打破了季节性规律,但从一整年来看,季节性规律依然明显。养殖业短期产能的不可控,鸡蛋的生鲜特性、气候、消费习惯等都决定了季节性消费规律依然是年内蛋价运行的底层逻辑之一。
3,跨年度蛋价走势,除了存栏和消费外,我们还要考虑成本、货币和经济周期等宏观层面。
以下蛋先生就尝试着先宏观、再微观的顺序分析2023年接下来的行情,并展望2024年开春行情,未来没有绝对,仅供参考。
视频加载中...蛋夫人倾情演唱《爱的神话》
二、货币政策和经济大环境
鸡蛋的价格是以人民币为单位的,所以货币因素一定会反应在蛋价上,而且鸡蛋是所有农副产品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品之一,其价格不像粮食和生猪那样受到相关部门的强力干预。个人观点: 今年我国爆发通胀的概率较低,相反通缩的迹象日益明显,这将对下半年,乃至明年蛋价产生不利影响 。
(通货膨胀: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增加,而商品供应不足导致物价上涨;通货紧缩: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而商品供应过剩,导致物价下跌。)
疫情爆发以来,为了抑制经济下滑,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货币扩张政策,但因政策的侧重点不同,对经济产生了不同影响,欧美爆发了史无前例的通胀,而中国通缩风险日益加剧,可谓“冰火两重天”。
欧美蛋价暴涨
欧美通胀
欧美超发的货币主要流向了消费端(普通家庭)。2020-2021年美国政府累计给民众放了近3万亿美元的消费券(相当于每人发了1万美元),一个五口之家的美国家庭就获得了高达5万美元的消费券。
5万美元(35万人民币)放在地球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强大购买力,所以在短时间内就极大刺激了美国消费,但同时也引发了历史性的大通胀,导致物价快速上涨,去年美国CPI一度高达8-9%。这两年欧美蛋价暴涨,除了禽流感外,通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通缩
同期中国也推出了12万亿的救市计划,但并没有引发物价暴涨,相反这两年我国CPI一直在2%以下的低水平徘徊。个人曾对“房价跌,万物涨”深信不疑,现在看来我想得太简单。
今年伊始,我国广义货币M2的增速达到了近些年的新高14%,但主要商品价格依却继续下滑,2月CPI为1%,3月份将下滑至0.7%。家庭消费的主力房地产和汽车:房地产继续低位徘徊,汽车则出现了历史性的暴跌,而粮油、米面、猪肉等日用消费品全面低迷,唯有我们鸡蛋一枝独秀。
货币扩张,商品价格却普遍下跌,大家都会问“ 这么多钱流向哪里呢? ”
1,流向了基础建设和生产端
2-3月我国经理采购指数PMI呈上升势头,这说基础建设领域和各行各业的生产端在加速扩张,我们鸡蛋行业也有所体现。
新建的大型养殖基地
在连续两年盈利的刺激下,去年下半年起行业掀起了新的一轮扩张,本轮扩张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大企业急速扩张,中小养殖户相对谨慎 。比如:贵州松桃600万羽蛋鸡养殖基地;陕西咸阳蛋品一号300万蛋鸡养殖项目;广西田东钱记500万蛋鸡产业园;正大集团则上海、云南、四川、山东等打造多个300万羽蛋鸡养殖基地,最终存栏将超过1个亿!
虽然连续两年盈利,但由于成本高涨,行业资金并不像2019年那样充足,所以中小养殖户扩张比较谨慎,而大企业则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更容易了,所以加速扩张。
蛋先生做主题演讲
2, 回流银行 据央行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居民存款增加了9.9万亿。据央行4月3日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仅占23.2%,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则占58.0%,剩下倾向于“更多投资”。
银行存款增加不是大家突然有钱了,而是不敢花钱了。2月我国城镇失业率高达5.6%,其中 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高达18.1%,这还不包括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以及同样庞大的“灵活就业”群体。居民对未来就业和收入充满信心就会大胆消费,甚至贷款消费;反之如果居民对未来缺乏信心,工作朝夕不保,必然倾向于存钱,导致消费降级。
一方面,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不敢花钱;另一方面货币扩张并未传导到普通家庭,主要流向了生产端。企业(生产端)资金宽裕,而老百姓(消费端)手头紧张,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极有可能引发各行各业的产能过剩,导致商品价格全面下跌,也就是通货紧缩。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多,就是没人买。
一般来说,货币超发将引发物价上涨,即通胀,但我国当前的情况恰好相反,在M2创新高之际,整体物价不跌反降,通缩风险日益加剧。如果下半年CPI继续下滑,消费继续萧条,尤其是与鸡蛋相关的替代品价格低迷,以鸡蛋为原料的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萎靡不振,我们蛋价还能一枝独秀吗?这确实是个大大问号。
未完待续.....
下期介绍:短期价格与成本无关,但长期价格必然围绕价值运转,下期主要分析23-24年度玉米和豆粕的价格走势。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标签: